<<第246章:太子这是要在高丽再开个朝廷?(4/6)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46章:太子这是要在高丽再开个朝廷?(4/6)

间,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最少时只有六百四十三人,全国仅七千余人,这应该是历朝人数最少的王朝了。

    唐朝的官员按官职高低都可以领到一块“职份田”,此外还有永业田,即便是八品或九品的小官,也有永业田二顷。此外,则可以领到一份年薪。即便是养那几百个官员,李世民竟还舍不得由财政出钱,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公廨钱制度’。

    就是对大户定向征收一步赋税,以此养官。

    早在高祖李渊时期,朝廷就对天下的富商进行了一次资产清查,按资产多少定为三等——后来改成九等,并规定“每岁一造册,三年一造籍”。

    在把人数基本摸清楚的前提下,到了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下诏书,容许长安七十多所衙门,每所可选“身能估贩、家足资财”的商人九名,号称“捉钱令史”,每人贷予“公廨钱”5万钱,用于商业活动,每月纳利息4千钱,一年4.8万钱,以单利计算,年利率约为百分之一百。

    这就相当于让长安城里最有钱的七百个富豪家庭,每年缴纳一笔数目不菲的“特别税”。

    实际上官府所出的公廨钱,仅仅只是名义上的,而缴纳的利息则是真金白银。这一政策很快在全国各州普遍实行。

    为了鼓励商人接受公廨钱制度,李世民在全国特别设立了七千个基层官员岗位,只要纳满一年,家庭就可以派出一人当官,不过任期只有两年,之后由其他纳税的“上户”取代。

    虽然没征收商税,但这样的方法,也是变相从大商手里拿钱,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收取商税了。

    只是现在,太子发布的教令,却直接招上万官员,这里头的含义,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世民闻言,面色微微阴沉下来。

    房玄龄的一句话,就让李世民想到了很多可能。

    太子要在高丽,直接任命超过大唐全国上下,乃至于一倍的官员,难道只是为了更好的治理高丽,新罗吗。

    按照现在这情况,是不是太子打下了百济之后,还会招更多的官员。

    大唐的读书人,都跑去给太子当官了。

    那么是不是太子随时都能组建,比大唐朝廷还要更多官员的朝廷出来。

    这其中用意,可谓是居心难测啊。

    长孙无忌深深的看了一眼房玄龄。

    这是要给太子添堵啊。

    难怪。

    如今五姓七望,都已经依附于魏王,房玄龄出身清河房氏

本章第4页/共6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