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考绩,事关官位升降。
文官一途,一向是一年一小考,三年一磨勘,武将则五年磨勘一次。
考绩一事,往往是综合官员品德、税收征集、户口增减、狱讼无冤、农桑水利、奸盗治安等几方面,从而考察官员政绩,并量其功过。
详细执行下来,又以“磨勘制”、“历纸制”、“巡视制”与“台谏制”为主。
所谓磨勘制,就是路一级的监察官员负责考察官员的政绩、品行、资历,并给出评价。
若是涉及官员入京,则是会有吏部官员特意考察。
历纸制,类似于年度总结,又分为两种。
要么是官吏自我记载功过,交于上级;要么是上级根据日常观察记录,结合官吏的善恶、德才,作出一份文书。
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要交于审官或是吏部复查,作为赏罚和升降官吏的依据。
巡视制,就是君王委任的“代天巡视”事宜,君王会不定期的委任官员巡查,从而考绩天下百官。
台谏制度,也即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监督社稷百官,通过向君王呈递奏折的方式,监督和考察百官。
综合几种考察法,可将官员考绩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等考绩,有机会擢升官位。
中等考绩,无有升降之事,不升也不降。
不过,若是长时间考绩为中等,也就说明该官员为平庸之辈,难堪大用。
下等考绩,就是执政期间有过错处,或是罢官、或是降职、或是减俸、或是延长磨勘年限等,惩罚方式不一而足。
当然,除了“磨勘制”、“历纸制”、“巡视制”与“台谏制”的考绩结果,往往还得考量头上是否有人青睐重视。
要是无人青睐重视,哪怕考绩上等,也有可能只是赏赐些俸禄,而非擢升官位。
自三月末始,一年一次的文官小考就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展起来。
小考并非三年一度的大考,官位升降的官员要少上许多。
饶是如此,这也是一个官位升迁的机会,不乏一些官员走动关系,意欲擢升。
汴京官员还好,天子脚下,官员几乎都归属于以内阁六位内阁大学士为首的几大派系,究竟该升与否,除了少数入了官家眼睛的人物,其余的自有党魁出手。
地方上的文武官员,可就是各显神通。
神通差一点的就走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