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解决方案(1/6)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81章 解决方案(1/6)

    这一日,陈光良来到苏州河边的‘国民制糖厂’考察。

    这家制糖厂兼酒精厂,总计投资500万大洋,今年3月便开始投产,成为江浙沪最大最先进的制糖厂;不仅仅配套了酒精厂,而且还在崇明岛、无锡等地种植了大量的甘蔗,供应榨糖。

    由于甘蔗一般种植在靠近河道的地方,所以甘蔗农户通过船只运输,将甘蔗运到苏州河的制糖厂码头,随后便送入榨糖;整个运输,全靠船运。

    “陈先生,我们现在日榨甘蔗1000吨,基本马不停歇的工作。按照目前的进度,预计明年底就能收回成本。”陪同的制糖总工曹铭先,为陈光良做了介绍。

    国民制糖厂的管理层,基本都是陈光良带起来的,众人今天自然纷纷陪同考察,包括化验工程师陈器、电气工程师吴新炳,还有农学专家兼上海农业局的科长徐才进等人。

    陈光良看着全美式的榨糖设备,确实世界最先进,相比香港太古榨糖厂的设备都先进一些。而在1930~1933年期间,华夏从美国的两家榨糖机械厂,进口了400万美金以上的设备,价值是2000万大洋左右。

    他满意的说道:“如今粤省有六家工厂,日榨甘蔗可达5000吨;沪市则有一家,日榨甘蔗1000吨。七家工厂已经全部开工,且种植甘蔗的自给率达70%以上。所以我预期明年,洋塘在华夏的份额将更加少。”

    大家崇拜的看着陈光良,‘华夏制糖业奠基人’、‘华夏航运业拯救者’仅仅是这两个事业,就让陈光良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七家制糖厂,一年产糖高达近25万吨,价值4000多万大洋。

    另外一方面,制作酒精的原材料是‘蜜糖’,所以酒精厂也是榨糖厂的配套工厂,故华夏酒精业也逐渐开始自给自足。

    摆摊、酒精都开始自给自足,洋货又少两样在华夏。

    徐才进在一旁补充道:“可惜就是,江南种植甘蔗的产量和出糖率,都不及两广。所以这家制糖厂的甘蔗供应,还需要一年的时间。好在这几年,种植桑叶等农作物经济效率不好,故推广甘蔗种植比较顺利。”

    陈光良当即说道:“你们可不能让农民吃亏!”

    徐才进马上说道:“都是先签合同,甚至由榨糖厂先垫付肥料款,经济收益比其它农作物高。”

    陈光良点点头,了解一番后,他心中也判断了一下——他终于可以在制糖业功成身退,毕竟他一直还是这家制糖厂的常务理事。

   

本章第1页/共6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