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义慈没有立即回答,缓缓起身,在王座前踱步,每一步都仿佛承载着百济的国运。
沉默良久,扶余义慈停下脚步,长舒一口气,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好,就让太子去吧。”
“朴顺桢,你负责挑选随行人等,定要千挑万选,把最得力的人手聚齐。廉成,你去搜罗珍宝,只选最好的,莫要让大唐小瞧了咱百济。”
“遵大王令”二人齐声领命。
扶余义慈又看向金在贤:“金老,你经验丰富,这几日便同隆儿多讲讲其中利害,教教他应对之策,莫要让他在长安城里失了分寸。”
金在贤躬身道:“老臣遵令,定不遗余力辅佐太子。”
扶余义慈摆摆手,示意众人退下,自己则步履沉重地走向后殿,他要亲自把这个决定告知扶余隆。
此刻的他,满心忧虑,只盼着扶余隆此去能在绝境中为百济撕开一道生机。
且也清楚,这次长子一去,便再也没有了见面的机会。
按照中原王朝对他国质子的传统,百济的继承人,依旧会是扶余隆。
但只有自己死后,长子才会被允许返回百济继承王位。
这一面,便是最后一面了。
——
长安城。
太极宫,太极殿,早朝。
晨曦的微光透过殿门的缝隙,丝丝缕缕洒在太极殿内。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不怒自威,目光环视群臣后,缓缓开口说道:“朕听闻太子在辽东施行了一套新政,别具新意,今日让晋王给诸位讲讲,大家敞开了议一议,若真有可取之处,朕有意在大唐境内逐步推行。”
这番话让房玄龄眉头皱起,虽说他自从看了太子新政的内容后,就知道肯定会得陛下心意,但没想到陛下的动作会这么快,还直接让晋王开口。
李治身姿挺拔,稳步上前,施了一礼后,朗声道:“回禀父皇,太子于辽东之地,大胆革新,将县令之权细致三分,设为文、武、法。”
“文司全力操持县城发展、水利农耕、赋税诸事,为民生谋福祉。”
“武司专职负责治安缉拿,保一方百姓安宁。”
“法司严谨执掌刑律,维系公正。”
“县令统筹全局,县丞、县尉各安其位,互不干涉。”
“此外,县令之下还另设县学、课税司、农业司、商业司、审计司等诸多衙署,县尉之下,每十里设治安司,织密管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