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九章 国之良策(3/4)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两千三九章 国之良策(3/4)

 “哈哈!”

    房玄龄轻笑一声,手指着奏疏:“‘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这句话是二郎说的。”

    卢氏惊喜:“此言当真?哎呀,不愧是我的儿子!”

    房玄龄:“……”

    爱慕的神情呢?

    崇拜的目光呢?

    而今日这“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之策,却使得房玄龄愈发感受到这个儿子的惊艳之处。

    这何止是“宰辅之才”?

    甚至忘了自己苦思多日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感悟,房玄龄起身踱步,片刻之后,转过身来:“二郎且给为父研墨,为父要写一道奏疏,呈递于陛下!”

    房俊欣然从命。

    历史上,这道政策是张九龄所提出,然其后遭遇安史之乱,全部废黜。

    房玄龄才思敏捷,洋洋洒洒一篇奏疏片刻写好,吹了吹墨渍,仔细查看一遍有无疏漏、错误,越看越是觉得满意,放下奏疏,拍了拍儿子健硕的肩膀,欣慰道:“当年太宗皇帝对你之评语,为父曾一度甚为尴尬,以为赞誉过度、有所偏爱,如今才知太宗皇帝识人之术,远胜于为父多矣!”

    所谓之评语,自然便是那句“此子有宰辅之才”……

    时人皆以为太宗皇帝或是因房玄龄之颜面,或是因对房俊宠爱,这才不顾帝王威仪言过其实,然而此后,房俊之种种表现却使得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太宗皇帝识人之明天下无双。

    房俊笑道:“其实不难,‘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正是如此,拥有治理州县履历之官员,才有资格成为三省长官,进而成为宰相。这样的官员见识过最底层的官僚机构是什么样的,也体会过百姓的生活艰辛,知道什么样的政策是利于百姓、利于国家。与此同时,一名官员由县令、刺史、府尹一路升迁上来,必然是出类拔萃的人中俊杰,唯有此等人物,才能带领帝国走向不断发展的道路,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

    直至宋朝之时,方才成为国策。

    所以两宋以来,帝国之宰辅有忠臣、有奸贼,却甚少出现庸碌之辈……

    而刘洎之辈呢?

    出身世家、锦衣玉食,入仕之后更是跟随李二陛下身边参谋文字、代写文书,既不识人间疾苦、更不懂文韬武略,这样的人坐在宰相的位置手执中枢、总摄百揆,制定的国策必然是错误多、正确少。

    对此,房俊表示赞同,甚至更为激进:“岂止是民夫

本章第3页/共4页,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大小

日点击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