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袄军出身的将士们私下自嘲,说造反这件事,红袄军流血流汗,而郭宁的定海军摘了桃子。某种程度上,这也不能说错。
心。宋国确有精兵猛将,但这个国家从上到下,根本就不是为战争而生的。他们的军队只能用于守御,却绝对无法组织起一场向大国的进攻;他们的士农工商各个层面也都如一团散沙,无法支撑一场战争。
所以南京路统军司的兵力和武备纵然极大削弱,也足以保障安全。几个重镇各有三五千人,各处隘口也都有百人队管束,稳定地方易如反掌。
军校学生才是最忠诚于郭宁的一批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本只是乱世中的普通士卒,既没有家财,也没有家族牵绊,没有郭宁,就没有他们的未来。所以他们绝不会被什么集团推动着自行其是,能让他们服膺的只有郭宁。
但这些学生太低,声望和经验毕竟远不如红袄军旧部。所以就算被派到军队里,想要掌握实权没那么容易。他们要证明自己才干不下于乱世中崛起的红袄军宿将老卒,也需要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赵方颇有诗才,每一首诗写就,刘然都会在最短时间内知道。赵方年过七十,渐渐多病,为他诊治的医生开什么药,刘然也知道。有个医生叫陈自明的,根本就是大周的内线。甚至赵方麾下兵力调动、将领陟罚臧否,也都瞒不过刘然。
倒不是说,大周对宋国的渗透单方面到这程度。两国边境上,商贾行旅往来如此频繁,本来就没什么能瞒住的。早前赵方带着几个随从优哉游哉直入开封,那就证明宋国之人同样有这本事。
是郭宁排除了这些杂音,只罢了尹昌的官,随即又让他去了高丽国做人上人,还把亲近部下都带上。但其他的人,必然面临清洗。尤其是那些与尹昌没亲密到那份上,可红袄军旧部身份却过于明显,掩过了大周武人身份的人,压根别想逃过这场风潮。
郭宁待人并不苛刻,清洗的过程也不暴烈,但短短半年里,实实在在地有军官明升暗降,有军官被勒令退役归农,有军官携家带口被调到异地任职。还有不下四五十名将校麾下,超过两万人的军队调动,有半数去了北方,有一部分填充了李霆所部。
这些人大量离去以后的空间,则留给了各地军校毕业、有过在殿前服役经历的学生。
此后郭宁由将帅而权臣,由权臣而皇帝一步步上去,红袄